 |
 |
|
|
 |
|
 |
|
春节风俗习惯:贴在门上的中国民俗文化
|
|
|
|
红色辣椒 说: 春节风俗习惯:贴在门上的中国民俗文化。年将至,年味愈浓。这是中国人等待了一整年最隆重的节庆。曾经,在传统的年俗里,春节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:大扫除、祭灶、祭祖等。民俗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绵延不绝的文化沉淀和集体记忆。越来越多的民俗正离我们远去,还有一些以变异和分支的形式继续留存。有人说民俗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活生生的文化基因,它记录着民族文化进化的每一段进程。记住民俗,文化才有更完整的延传。
《尉迟恭马上门神》朱仙镇年画。 1、门神是一种文化现象 没有人能够回避门,我们天天和门打交道。门本是实有的客观存在,却构成了意识和心态,在古代,门又是虚拟的精神意向,这一精神意向凝聚在一个焦点上,这个焦点就是门神。 门神是大年三十贴在门上的年画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。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大门上的门神是谁,可见门神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。 在我的眼里,门不是物质的,而是精神的,门不是功利的,而是哲学的。 门的哲学,是交汇传统和现代的哲学。古代人修建门大多不是防盗的,而是好看的,所以有“夜不闭户”之说。古代的门是敞开的,因为古人的心灵是敞开的。 而现代人修建门,主要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为了防范。防什么?一是为了防盗,二是为了防因外人贸然闯入而导致私密空间的暴露,三是防财富的被偷窥。所以新房安装了一道门,装修时还要安装一道防盗门,有的在防盗门外还要安装一道走廊门。 人类的一切发明、生产、创造都是为了人类的方便,而只有门,成为了人类的桎梏和囚笼,给人类带来了自食苦果的麻烦。 透过门,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弊端,也看到了传统的好处。门的传统好处之一就是门具有欣赏价值,门神画就是其欣赏价值中最绚丽的元素。门是门神画的载体,而门神画又丰富了门的审美性。 门神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,门神文化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。门神构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。因为失去,而更加珍贵,门神仍然装饰着我们的梦。门神的出现,让民众在冥冥中感到有神灵站在门口守卫自己,当灾难降临,当妖魔鬼怪来袭,门神在那里起着抵御防卫作用。正是在这种鬼神崇拜的心理下,在一种虚幻的精神指向上,贴门神成了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一种最广泛的习俗,在没有宗教的时代,门神甚至成了一种宗教般的信仰。 门神文化渗透于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中。有关门神的古代诗歌,为门神增添了传奇色彩。明代博学才子祝允明,号枝山,曾赞门神。据清代《坚瓠癸集》,祝枝山去拜客,茶罢叙礼而退。人家送到门口,祝枝山见门神画得精彩,一个劲地称赞,并应主人的请求,留下一首《门神赞》:“手持板斧面朝天,随你新鲜中一年。厉鬼邪魔俱敛迹,岂容小丑倚门边。” 从古代小说,也可以看到门神文化的普及。古代小说中以门神为主角的篇章,可见于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《鹰虎神》。 《鹰虎神》中描写,济南府东岳庙“大门左右,神高丈余,俗名‘鹰虎神’,狰狞可畏”。蒲松龄笔下的鹰虎神,就是东岳庙的门神,其形象具有威慑力。他离开“门岗”,去堵截偷盗者。 古代戏剧中表演的门神的剧情故事较多,如元杂剧《盆儿鬼》,就表现了“大年日将你(门神)贴起”的风俗,还编出包公让手下人给门神烧纸,以换取门神通融合作的情节。 清代《长生殿》描写唐宫里一对黑白门神,同情杨贵妃的鬼魂,为其放行。 西方也有门神习俗,然而,门神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。比较东西方门神文化,可以发现,门神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性格的载体:世界似乎是门构成的,从城门、院门、宅门、房门,到山门、寨门等等,这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∶其建筑意义上的封闭式样,构架了中国人封闭的求稳求平安的安居意识,进而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封闭心态。中国古典传统是一种封闭的文化,它需要门,且门禁森严,因此门神大行其道。 西方文化中门神只不过是装饰和娱乐。而中国人贴门神是有功利性的,不是求财,就是求福禄寿喜。 |
|
|
 |
|
|
※ ※ ※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,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 ※ ※ ※
|
[楼 主]
|
Posted: 2014-02-02 20:58 |
| |